文化建设
06月
2025
潍坊青州:以“文”铸魂绘就文化社区建设新画卷
同时,青州市还通过挖掘社区文艺达人★■★◆,组建起100余支各具特色的文艺骨干队伍。这些队伍与专业机构深度合作◆■★◆★,形成了★◆■■★“专业指导+居民自治◆★◆”的特色文化服务模式★■◆★★。以杨姑桥“乐享团”为例,在专业老师指导下,不仅每周开展活动■◆■■■,还创编了多首反映社区新貌的原创歌曲■◆★、舞蹈等。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专业性,又激发了居民参与热情,让文化服务从“送文化”转变为★◆■“种文化”。目前,由居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已占青州市社区总活动量的60%以上,真正实现了“我的文化我做主”的生动局面。
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记忆,而是流动的智慧。当千年文脉融入市井烟火◆★■,当文化自信扎根社区土壤,青州用创新实践书写的,正是新时代★◆■★“两创”实践的生动注脚。
炎炎夏日★■★◆★★,去一处避暑纳凉的胜地,看一本精妙绝伦的好书成为广大群众的热门选择,6月18日,记者在潍坊青州市改造后的南湖书院看到★■◆◆◆★,这里已然成为社区居民的“文化会客厅◆◆■★◆”:清晨◆◆,退休教师王大爷和老伙伴们在回廊里读报论道;下午,孩子们在此学习国学★★◆◆★、书法■■◆◆、剪纸等传统文化课程;晚间■■■■◆,“书院夜话”吸引年轻人参与月光雅集★◆◆、非遗夜市。
走进海岱苑社区,创新实施的■■◆“红石榴”文化议事机制已累计收集群众文化需求★★◆■◆、建议380余条,开展公共文化服务180余次★■■★◆◆,惠及群众13.2万余人次。连续举办多届的★◆◆■“邻里文化节★◆”也已经从单纯的文艺演出发展为包含书画联展◆◆◆★、家风故事会等10余项活动的综合性文化盛宴★★:曾经互不往来的楼上楼下邻居■◆◆◆■,因为共同筹备文化活动而成为好友;独居老人通过参加合唱团找到了精神寄托;新搬来的年轻夫妻在社区读书会上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……这种◆★★“文化浸润—情感共鸣—治理协同■★★■■★”的良性循环,让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成为基层治理的典范■◆■★■◆。
全天候、全年龄段的服务模式,让原有的空间重新焕发生机。今年以来,青州市创新推出“书院+■◆■★◆★”活化模式◆★■★★,打造了和合书院★■◆■、海岱书院、沐光书院等13家特色文化书院。通过“一院两问三课”机制,线上问卷和线下问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★■◆★,设计出“非遗小传人”“银龄讲师团”等分众化课程体系,累计开展国学讲堂、非遗体验★■■、国画书法等各类课程630余课时,活动200余场次,覆盖群众3万余人次,让传统文化真正“活”在当下。
“现在参加文化活动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。”海岱苑社区居民李女士的感慨,折射出了青州文化服务机制的深刻变革。该市创新打造的■★■◆■“幸福合伙人”模式,构建起“专业机构+社区资源+居民自治”的三维文化服务体系■◆★,通过整合图书馆、新华书店■■◆■★、老年大学、青年夜校等专业资源■■,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了■■■■★“超然书房”“信易阅”“青年夜校★★■■■◆”等文化服务品牌,“公益+低偿的”服务模式既帮助商户节约了场地成本,又让居民享受到高性价比的文化服务,实现了多方共赢。该模式运行以来,已为居民节省文化消费支出数十万元。
在青州,文化社区建设的溢出效应正在各个社区悄然显现。“以文化人”的独特功效◆★■★■,让文化像春风化雨般浸润着社区每个角落。